首页 文章详情
软件设计与架构通用原则
约 3 分钟阅读
核心设计原则
1. 单一职责原则 (SRP)
- 每个模块、类、函数都应该只有一个改变的理由
- 功能内聚,职责明确
- 避免”上帝类”和”万能函数”
2. 开闭原则 (OCP)
- 对扩展开放,对修改关闭
- 通过抽象和接口设计支持新功能
- 使用策略模式、工厂模式等设计模式
3. 里氏替换原则 (LSP)
- 子类应该能够替换父类而不影响程序正确性
- 保持继承关系的语义一致性
- 避免破坏性的重写
4. 接口隔离原则 (ISP)
- 客户端不应该依赖它不需要的接口
- 接口应该小而专一
- 避免”胖接口”
5. 依赖倒置原则 (DIP)
- 高层模块不应该依赖低层模块,都应该依赖抽象
- 抽象不应该依赖细节,细节应该依赖抽象
- 使用依赖注入和控制反转
架构设计指导
分层架构
- 表现层: 用户界面和交互逻辑
- 业务层: 核心业务逻辑和规则
- 数据层: 数据访问和持久化
- 基础设施层: 外部服务和工具
模块化设计
- 高内聚,低耦合
- 清晰的模块边界
- 明确的依赖关系
- 可测试的模块接口
错误处理策略
- 优雅降级
- 明确的错误边界
- 用户友好的错误信息
- 完整的错误日志
代码质量要求
可读性
- 有意义的命名
- 适当的注释和文档
- 清晰的代码结构
- 一致的编码风格
可维护性
- 模块化设计
- 松耦合架构
- 完整的测试覆盖
- 清晰的依赖管理
可扩展性
- 插件化架构
- 配置驱动
- 事件驱动设计
- 微服务友好
性能考虑
- 延迟加载
- 缓存策略
- 资源优化
- 异步处理
设计模式应用
创建型模式
- 工厂模式:对象创建解耦
- 建造者模式:复杂对象构建
- 单例模式:全局唯一实例
结构型模式
- 适配器模式:接口兼容
- 装饰器模式:功能扩展
- 外观模式:简化接口
行为型模式
- 观察者模式:事件通知
- 策略模式:算法切换
- 命令模式:操作封装
最佳实践
配置管理
- 环境分离
- 敏感信息保护
- 配置验证
- 动态配置更新
日志和监控
- 结构化日志
- 性能监控
- 错误追踪
- 业务指标
安全考虑
- 输入验证
- 权限控制
- 数据加密
- 安全审计
测试策略
- 单元测试
- 集成测试
- 端到端测试
- 性能测试
重构指导
何时重构
- 代码重复
- 复杂度过高
- 性能问题
- 维护困难
重构原则
- 小步快跑
- 保持测试通过
- 逐步改进
- 文档同步更新
记住:好的软件设计是演进出来的,不是一开始就完美的。持续改进和重构是软件质量的重要保证。
评论
正在加载评论...